
开关电源进水后,元件损坏的检查需结合 “外观排查”“工具检测” 和 “通电验证”,重点针对易受水分影响的核心元件(如电容、整流桥、MOS 管、变压器等),具体流程如下,需严格遵循 “先断电、后检测” 原则:

检查前必须确认开关电源已完全干燥(参考此前 “彻底干燥” 步骤,至少风干 24-48 小时,潮湿环境延长至 72 小时),否则水分会导致检测时短路,进一步损坏元件或引发触电风险。
通过肉眼观察电路板和元件,初步判断是否有显性损坏,重点检查以下易损元件:
外观排查结论:若发现上述任意一种损坏特征(如电容鼓包、元件焦黑),可直接判断对应元件损坏,需更换后再进一步检测;若外观无明显异常,需进入下一步工具检测。
需准备数字万用表(具备 “通断档”“电阻档”“二极管档”),针对核心元件逐一检测,判断是否存在短路、断路或性能失效。检测前需断开开关电源的所有外部接线,仅对电路板单独操作。
档位选择:万用表调至 “电阻档(200Ω 或 2kΩ 档)”。
检测 N 沟道 MOS 管(以 3 脚 MOS 管为例:G 栅极、D 漏极、S 源极):
先放电:用镊子短接 G、S 引脚(消除栅极残留电荷);
测 G-S 间电阻:红、黑表笔分别接 G、S,正常时电阻应 “无穷大(OL)”;
测 D-S 间电阻:红表笔接 S、黑表笔接 D,正常时电阻 “无穷大(OL)”;然后用手同时接触 G、D(给栅极充正电),此时 D-S 间电阻应降至几十 Ω(导通),手离开后电阻恢复无穷大(截止)。
判断标准:若 G-S 间电阻接近 0Ω(栅极击穿),或 D-S 间始终导通 / 截止(无法控制),说明 MOS 管损坏。
若外观和工具检测均无异常,需通过通电测试确认元件是否 “隐性损坏”(如元件性能下降,外观无法判断),需分 “空载通电” 和 “带载通电” 两步,全程做好安全防护(如戴绝缘手套,远离电源)。
操作步骤:
给开关电源接入额定输入电压(如 220V 市电,需确认电源输入参数),不连接任何负载;
观察电源指示灯(若有)是否正常亮起,同时用手触摸外壳和核心元件(如变压器、MOS 管),感受是否有异常发热(正常工作温度约 30-50℃,手摸不烫);
用万用表测量电源 “输出端” 电压(如标注 “12V 输出”,红表笔接 “+”,黑表笔接 “-”),读取电压值。
判断标准:
操作步骤:
选择与电源输出参数匹配的负载(如 12V/5A 电源,可接 12V/4A 直流电机或 12V/10W 灯泡);
连接负载后通电,观察负载是否正常工作(如电机转动平稳、灯泡亮度稳定);
持续通电 30 分钟,期间用万用表实时监测输出电压(应保持稳定,无明显波动),同时触摸电源元件,确认无异常发热。
判断标准:
显性损坏:外观可见(鼓包、焦黑、漏液)→ 直接判定损坏,更换对应元件;
隐性损坏:外观无异常,但工具检测异常(如二极管击穿、电容容量不足)→ 判定损坏;
功能失效:工具检测无异常,但通电后无法启动、电压不稳、带载失效→ 排查稳压电路(光耦、TL431)或变压器匝间短路。
若个人无电子维修经验,建议在外观排查后,将电路板送专业维修点用 “示波器” 进一步检测(如检测 PWM 波形是否正常),避免因误判导致二次损坏;若为低成本开关电源,发现损坏后直接更换更安全高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