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整流阶段:通过 “整流桥”(由二极管组成)将输入的交流电(方向周期性变化)转换为 “脉动直流电”(方向固定但电压不稳定);
滤波阶段:通过 “电容” 过滤脉动直流电中的波动,输出相对平稳的直流电;
稳压 / 变压阶段:通过 “变压器”(或开关电源芯片)将高压直流电降至设备所需的低压(如 5V/1A、9V/2A),再通过 “稳压电路” 确保输出电压 / 电流稳定,最终通过充电接口(如 USB-C、Micro-USB)传输给设备。
外壳密封:
充电器外壳(如上下盖、机身与插头连接处)会采用 “密封圈 / 密封胶” 填充缝隙 —— 密封圈一般用耐老化的硅胶材质,通过外壳组装时的压力挤压密封圈,形成紧密的防水屏障;部分高防水等级产品还会在接缝处额外涂抹 “环氧树脂胶”,实现 “全密封”(仅保留必要的散热结构,且散热结构也做防水处理)。接口密封:
充电接口(如:充电接口(如 USB-C 口)是易进水的薄弱点,常见两种防护方式:内置 “防水胶塞”:接口处设计可插拔的硅胶胶塞,不充电时盖住接口,物理隔绝水分;
接口内部密封:在接口金属触点与外壳之间填充防水硅胶,或采用 “一体化注塑工艺” 将接口与外壳无缝结合,即使接口暴露,水也无法通过触点缝隙渗入内部电路。
PCB 板涂覆 “三防漆”:内部的电路板(PCB)会喷涂一层绝缘的 “三防漆”(防水、防潮、防腐蚀),形成保护膜,隔绝水汽与电路铜箔的接触,避免短路或氧化;
元件选型 “防水化”:关键元件(如电容、电阻、芯片)会选用耐潮湿的工业级或防水级型号,避免水汽导致元件性能失效。
采用 “导热材料” 传递热量:在内部发热元件(如变压器、芯片)与外壳之间填充 “导热硅胶垫”,将热量快速传导到外壳,再通过外壳自然散热;
低功率适配:多数消费级防水充电器(如用于手机、耳机)功率较低(5W-30W),发热本身较少,无需复杂的主动散热(如风扇,风扇会增加进水风险);工业级高功率防水充电器则可能采用 “防水风扇” 或 “水冷散热”。
IP67:完全防尘,可在 1 米深的水中浸泡 30 分钟(常见于户外便携防水充电器);
IP68:完全防尘,可在更深的水中(如 2 米)浸泡更长时间(少数高端防水充电器支持);
部分产品还会标注 “防水等级测试标准”(如 IEC 60529),确保防护效果符合规范。
防水等级有上限:例如 IP67 充电器不能长期浸泡在水中,也不能用于高压水流冲洗(如高压水枪);
老化会降低防水性:长期使用后,密封圈可能磨损、防水胶可能开裂,需定期检查;
进水后需停用:若充电器不慎完全浸泡在超过其防水等级的环境中,应立即断电,晾干后检测无异常再使用,避免内部残留水分导致短路。
 
 